詹長權、林平宜等教授舉辦「食品風險」研討會

(本報特稿)近年來由毒牡蠣、狂牛症到鴨蛋含戴奧辛,許多食品健康風險議題都引發民眾的高度關切與媒體的大幅報導,健康風險評估、管理與溝通也成了重要的政策議題。
成立於2007年的台灣風險分析學會,其成員包括具風險評估專長的科學家,也包括具風險管理與溝通專長的科技與社會學者,希望能協助政策單位參考科學研究與民眾關切,妥善處理當代社會的中的科技風險。1月30日在台大公衛學院舉行的「食品風險」研討會,有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與衛生單位的實務工作者,分享民眾風險認知、食品戴奧辛與牛肉健康風險的最新研究成果。
台大公衛學院的林宜平助理教授,於2007年九月委託中央研究院,進行台灣18歲以上民眾的戶中抽樣電話訪問調查,她的研究調查發現,在食品、化學物、空氣、飲水與電磁場等環境健康議題中,有78%的台灣民眾認為「食品安全」對健康的影響很大;另外認為「生活周遭的化學物」(75%)與「戶外空氣品質」(74%)對健康影響很大的民眾,比例也很高。這個比例和歐盟的例行調查結果,稍有不同,歐盟民眾有最高的比例認為「化學物」對健康的影響很大(64%),其次才「食品」(59%)和「戶外化空氣品質」(51%)。
目前擔任風險分析學會會長的詹長權教授指出,衛生單位的經費編列,並未反應台灣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切。台灣近三年食品衛生處的預算與食品科技發展經費,分別占衛生署總預算的3.6%、8.9%與2.3%。2008年台灣的食品安全預算,相較於前一年,被刪減15.5%,和日本(增加7%)、美國(增加8.6%)與香港(增加21%),反其道而行。
詹長權教授指出,當代社會的食品安全,和畜牧養殖科技息息相關,科學家必須對雞、鴨、豬、羊、牛的養殖細節,以及民眾的飲食習慣有更深刻的瞭解,才能作出正確的風險評估,而民眾的風險認知更是政府政策與經費編列的重要參考。未來幾年,台灣風險分析學會將致力於發展跨領域合作模式,參考民眾觀點與社會關切,進行更好的科學研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