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成立「台灣傳媒研究院」/轉貼

作者:陳世敏(政大新聞系退休教授)

台灣的財經智庫似乎不少。除了官方和大學等學術機構之外,以民間財團法人性質存在的,還有台灣經濟研究院、台灣金融研究院等機構。看得出財經金融事務,是國家的重要事務,需要國家設立智庫來提供決策的資料。這是好事。

  其他重要的事務,多有強大的智庫作為後盾,例如台灣工業研究院之於經濟部,台灣衛生研究院之於衛生署,都是規模龐大的法人智庫,顯示工業、衛生等事務相對重要性。唯獨傳播媒體產業,迄今不但沒有智庫,連主管機構是誰,社會大眾都弄不清楚:例如,新聞局明明不再是報紙這項產業的主管機構,可是報紙一旦有事,立法委員卻都要責問新聞局。

  包括報紙在內的傳媒產業,其實是一個規模龐大、性質複雜的產業。說規模,新傳媒可以包括衛星通訊、線纜通訊、網際網路通訊、個人無線通訊;也可以包括文化產業中的電影、數位出版;更可包含動漫、線上遊戲等創意產業的軟體和內容部份。

  論性質,有屬於平面媒體的報紙、雜誌、書籍;有屬於電子媒體的廣播、電視、新媒體;有屬於交通運輸類的郵政局、電訊局、衛星、網際網路。由於性質複雜,他們分屬於不同的主管機構,各行其是,日久逐漸異化、邊緣化為不再像傳媒的東西。看看他們主管單位洋洋灑灑,現在的新聞局、文建會、財政部、交通部、NCC都是,以前的主管機構還有短命的教育部文化局呢!
  政治上,性質龐雜的宿命,就是屬性不清,無人聞問,哪需要什麼智庫來長期規劃個什麼!

  其實與傳媒直接、間接相關的產業,規模龐大,與個人生活關係密切。傳媒產業的一舉一動,在在牽動著每一個、每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這樣重要而規模龐大的產業,迄今沒有一個常設性智庫來提供瞬息萬變的產業資料作為管理、發展、決策的依據,是令人難以理解的事。過去新聞局許多重要的決策,包括數年前核發衛星電視執照(吊銷TVBS執照),所依賴的,居然不是系統性產業資料,而是應邀擔任臨時審核委員幾位學者的個人觀察所得!

  新聞局漠視「數字管理」,不僅限於衛星電視執照的換發,也涉及對產業體質的經常性評估。例如號稱過去發行量超過百萬份的「中國時報」,突然讓人措手不及,宣布要瘦身。同樣在媒體界,我不免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之嘆。我要問的是:作為過去報社主管機構的新聞局,可曾事先知悉「中國時報」的確切發行數量,而可以掌握一家偉大日報瀕臨死亡的消息? 這幾天中時員工陸續透露出來的消息,令人痛心至極:中時的廣告量是假的,是買一送三的結果;中時的發行量也是假的,是發行獎金超過了報紙售價,以致分銷商自行大量購買報紙換取更高的發行獎金的結果。

  新聞局如果設有智庫,則肯定會生產基本的市場資料,能據以掌握傳媒的產業趨勢,甚至及時發現體質不佳的媒體,提出產業警報,而救中國時報一命,也未可知。

  新聞局不能。過去的新聞局沒有產業智庫,現在的NCC也沒有。

  傳媒產業太重要了,我們不能因其性質複雜而放棄理性的政策管理,聽任主管官員以常識取代智庫的系統性知識。「中國時報」走到今天,不能繼續服務台灣的民主政治,不僅是六、七百個家庭的損失,更是整個台灣社會的損失。挑剔地說,新聞局難辭其咎。

  新媒體時代,傳媒產業如此龐大,又如此複雜,我們呼籲整政府必須盡速建立類似「台灣傳媒研究院」之類的智庫,來提供科學、理性的管理資料。所有的傳媒主管機構不能老是處在狀況外,不能老是依賴膝蓋管理。

注一:本文首刊於2008.07.08《蘋果日報》,為配合「新聞自律的配套措施」專題,經重新編輯後再與讀者分享。

注二:2008年7月,《中國時報》大幅裁員近600人,引發工會強烈不滿,最後中時工會主動解散。請見苦勞網整理的相關新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