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黃順星博士論文:記者的重量


研究生:黃順星
研究生(外文):Shun-Shin Huang
論文名稱:記者的重量:台灣政治新聞記者的想像與實作1980-2005
論文名稱(外文):The Weight of Journalists: the self-image and practice of Taiwan's political reporters, 1980-2005
指導教授:成露茜
指導教授(外文):Lucie Cheng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研究所(含博士班)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新聞場域記者知識份子新聞史世代
外文關鍵詞:journalism fieldjournalistsintellectualshistory of journalismgeneration
相關次數:




    摘要:


    在這篇論文中,透過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場域概念,解釋分析台灣新聞場域的生成與變化軌跡。相較於傳統新聞產製研究中,偏向以組織與結構面向來解釋新聞產出,場域分析能夠更清楚地指認出新聞場域受制於社會空間的事實,並且賦予場域中行動者的能動性,因而得以細緻地說明場域變遷的諸多因素。對行動者亦即新聞記者而言,外在場域或社會空間的型態,決定了進入新聞場域時所欲爭奪或積累的資本類型。但就行動者而言,因進入場域的不同時間,同時也就意味著行動者彼此間存在著世代上的差異,亦即在生存的感覺結構及慣習上的不同。
        從個體層面而言,記者的世代差異具體地在記者與知識份子兩個概念間的親疏遠近得以察覺。特別是在台灣的文化資源中,傳統中國文化中的讀書人與士人精神,構成顯著的「文人辦報」傳統影響至今,甚至成為台灣新聞場域中的象徵資本。但由於社會文化的結構變遷,許多記者不再視新聞工作為知識份子的社會實踐,反僅成為追逐名聲、累積自我文化資本的終南捷徑。自場域結構面向而言,
    台灣新聞場域在社會空間上,面臨到從政治權力到經濟壓力的轉換,從侍從報業轉變到市場競爭的自由報業體制。由於報紙此一文化財貨的雙重性,使報紙不可能只以市場上的成功作為自我評價的基礎。於是台灣新聞場域依照其獨特的「文人辦報」作為衡量典範,而主宰不同報紙的日常新聞產出。
        記者對自我身份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方式,正是這些不同的想像與記者棲身所在的報社產生聯繫,進而加強、複製或轉變報社的社會評價,賦予報社特定的風格,也才能被當成實體一般地述說報社間的鬥爭、差異與優劣。而且由於行動者在世代上的不同,因而使得新聞場域所形塑的媒介文化也因此而有所變化。經由對記者的訪談,在論文中指出1970年代前後台灣報業,在人才結構上湧入一批與過往記者不同慣習的新生代記者,這批新生代記者成為影響至今的典範樣版性人物。使得記者脫離早期文化流氓的負面形象,而掙得一定空間的相對自主性。
        但後續發展過程中,記者因日益地受限於聘僱組織與媒介邏輯的限制,無法發展出專屬記者自身的評斷準則,加之以媒體競爭生態使然,記者一行只是不斷地喪失台灣新聞場域早先所具有文人辦報的特徵,新聞工作日益地與其他工作無異。台灣新聞記者的困境,主要反映當代社會經由消費而誘惑行動者的控制方式,新聞工作意義上的喪失與無力,一方面有賴記者自身的團結,逐步形成專業社群、設立自主性律則以為評判;另一方面則必須利用過往新聞實踐中的諸多傳統,重新賦予新聞工作與記者身份的倫理價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