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商業教育出了甚麼問題? 賴振昌

最近台灣社會深陷假油風暴,全國人心惶惶,大家不禁在問,為甚麼有害人體健康的棉籽油會用來作為食用油出售,消費者、下游廠商可能會對原料性質不了解,但最上游的製造者、供應商可能會不知道嗎?如果是知情的話,為甚麼這些商人敢做這樣傷天害理的行為呢?原因不外乎暴利所在,社會責任、民眾健康都不是他們考慮的因素。這些製造者都能獲得暴利,坐擁萬貫家財,但他影響的國民健康、國家形象等社會成本,則由全民買單。也加深了大家對奸商的印象,似乎無商不奸的諺語,又得到進一步的驗證。

   面對這樣傷害的社會的行為,除了輿論的大加譴責以外,政府強調將對廠商課以重大刑責,來遏止日後再行發生的可能。但這些事後追訴的措施,是不是能達到應有的效果呢?則令人懷疑。因為縱使事後輿論壓力再大、刑責再重,若有不肖商人貪圖暴利膽大妄為,對國民健康、社會危害的損失都已造成,早已無法彌補。更何況俗話說「賠本生意無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在利益的誘惑下,鋌而走險的人還是可能存在,嚴刑竣罰未必是能遏止唯利是圖的有效方法。可見要徹底的改善層出不窮的食物安全風險,應該從檢討我們的商業教育到底出了問題著手才對。當我們的企業家在他的養成過程中,若沒有考量公共利益的觀念,他在實際的經營中,就不會把大眾的健康、社會的成本作為他考慮的因素,而只有唯利是圖的作為罷了。

   當前商業教育的問題,在於政府政策誤導、校長短視,錯把學校當成單純的研究機構,不重視學校應該要以教學與學生人格的養成互動為主,而只重視量化的研究成果評比。例如技專院校常訂有教師八年條款、論文件數評鑑等規定,造成很多年輕新進老師,本來應該對學生最有熱情的一群,整天躲在研究室裡追求SCI、SSCI的論文發表,而不願意認真教學、參與學生活動,每天只想透過論文篇數的累積來肯定自己。這些深受高等教育的菁英份子,其行為弱化到如小學生要收集「乖寶寶卡」的幼稚,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升等、爭取彈性加薪等福利。這樣自私自利的行為表現,怎能期待他們所教出來的學生,具有社會關懷的情操呢?因此我們對食品安全風暴的後續處理,仍要從教育著手,尤其是商業類教育,須加強商業倫理觀念,要求企業家要重視社會成本概念,從根做起改變商人的職業道德想法,才可遏止類似事件,一再發生。

   其實社會行為是可以被教育的,在台灣有兩個社會現象可以來說明教育的效果。一個是台北市捷運博愛座的禮讓風氣,雖然只有簡單的宣導,卻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遵守,代表著社會教育的成功表現。另外一方面,台灣食品安全雖然輿論一在要求從重量刑,但食品安全一再地出現問題,則代表著台灣的商業教育失敗後果,可見社會教育的成功與否,所產生的效果有多大。假油事件除了衛福部等衛生管理部門責無旁貸以外,甚少人去探究教育單位在這個事件是否也有待努力的空間?顯有不足。本人擔任商業教育的第一線工作,對於當今商業從業人員的社會責任觀念低落,代表著商業教育的失敗,甚感慚愧。

  (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校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花旗証券徐恭穎,罰停業3個月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