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 自傳 (監察院副院被長提名人)

                                                    
我一九五三年生於臺東卑南鄉的pinaski部落,是卑南族人。一九七六年畢業於臺大中文系,一九八二年獲輔大哲學碩士。一九八四年秋因「南懷仁基金會」(Verbiest  Foundation)的資助,赴比利時魯汶大學(K.U.Leuven)留學;一九八八年獲漢學碩士學位,旋即歸國。同年八月入私立東吳大學哲學系任教,至二○○二年春。

做為一個人數極少(約一萬多人)的卑南族後裔,自幼便有歷史、文化消失的焦慮。年輕的時候總是一廂情願的想從對中國文化的探索,移花接木式地來填補自己的文化失落。這是我大學選擇中文系、後來又轉入哲學研究所的原因;中國文學給我暫時的歸屬感,而哲學則讓我有勇氣面對並思索自己民族的「存在」問題。

除了在輔大撰寫碩士論文期間,研究方向曾涉及魏晉玄學和語言哲學外,我長期的學術興趣,一直圍繞在先秦哲學及其文化探討上,出國前三、四年曾協助利氏學社之雷煥章神父(法國籍)撰寫有關甲骨文論文多篇,並合力完成《法國所藏甲骨錄》、《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錄》二專書。商周文化之簡古、樸素,像極了我對部落的理解和想像。而對先秦諸子人性論的反省,使我在留學比利時期間的哲學興趣不斷擴及弗洛伊德(Freud)的心理分析、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哲學人類學(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和以卡西勒(Ernst Cassirer)為核心的文化哲學之研究上。

然而這些學思歷程,終究無法真實化解自己民族「存在」問題的焦慮,某種行動和介入的驅迫,使我在一九八八年歸國後,毅然決然地投入臺灣原住民文化復振的工作。除了陪伴同胞和關心原住民議題的漢人朋友一起走上街頭、發展民族論述外,一九九三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推動原住民文學;一九九六年更出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首任政務副主委,協助華加志主任委員推動原住民的法政建構。政黨輪替後,返回東吳大學哲學系,二○○二年春轉入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所、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任系主任、所長,參與初成立的「原住民民族學院」教務工作。

二○○五年政治大學設立臺灣文學研究所,為拓展原住民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教學與傳播,二○○六年轉任政治大學臺文所副教授。二○○九年,八八風災後一個月重返原民會任主任委員,投入救災。在原民會近四年期間,推動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部落活力計劃、原住民族金庫條例(草案)、推展原住民國際交流、設置原住民族文獻會、部落學校等。忽忽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彷彿走過了一段既像歧出又不像歧出的漫長歲月;一個不容自己的的衝動,讓自己輾轉於學術和政治之間……

我們這一代算是戰後臺灣原住民接受完整教育的第一代知識分子,我何其有幸參與自己民族法政及民族文化復振的工作;一路走來,有辛酸、有風雨,但仍然慶幸能看到原住民年輕一代各類人才逐漸茁壯,開創出愈來愈寬廣的發展空間。期盼我們這一代能交給下一代更多的信心和希望,擁有更堅實的民族「資產」。 (201459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數學老師製作的謎語

立委離婚,妻愛兩子

立法院總務處長由周傑升任,引發一連串的人事異動(獨家)